在 独家播出的一档音频节目单独,在这里我想和各位一起逃离这个时代。今天我们来读一本关于丰子恺的传记艺术的逃难,先来听一首李叔同。我是。 今天的读者提问来自于,等徐老师,您好在如今如何坚持个人主义免于平庸的集中。如果通过对照历史的方式,在当代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过于怯懦?寻找个人主义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吧,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不停歇的个人斗争。你如何不断的防止自己被所谓的普遍的压力,普遍的舆论所诱惑所压迫。 很诚实的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去生活。看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不是说你想成就成是他需要非常刻苦的训练。它需要大量的阅读旅行,理解他人,你是在不断的与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对抗冲击,相互理解的同时,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才能尽量免于被所谓的潮流所裹挟。至于从历史中寻找对照,是不是怯懦,所有的历史的参照都是丰富你个人的此刻选择的方法。 可参照系统,它怎么能是一种怯懦呢?小春有儿子,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词句,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形象,化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为历届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他外疏钟送夕阳,特别动人的歌词让你去也好,我觉得。 你同学特别象征20世纪上半叶中文那种创造力,一种介于西方和东方。传统中国现代中国的种种的种种复杂体,然后也始终有一种中国文人士大夫那种电压。那今天我们要谈的这本书是另一位这样的风流雅士,也是一个非常有自由灵魂的人,丰子恺。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看过她那些非常可爱的漫画,父与子的关系。然后春天到来,小孩子怎么认那些小鸟小花? 简单的几笔线条就勾勒出一个南方的不一样的一个世界,让那个南方的中国或者说那个中国。现在只存在于偶尔的江南的风景和我们的想象之中,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跟那个时代面目全非。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看到丰子恺那些小画的时候。经常会会心一笑,或是非常的着迷,怎么有那么一个似乎看起来如此淡雅的,如此幽默的。如此那种自由自在的中国的存在呢,我想也是这样的念头,可能最初打动了这本书的作者。 白精灵则末班末,这人吧没事,我可能10年以上的一个朋友,但也是我一个精神上的导师一样的人物。一个澳大利亚人,1974年跑到中国来学中文。他现在在上海复旦,然后又跑到辽宁沈阳去学中文,当然那个时候是一个中国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前夜。那是一个文革时期,接下来我会读到她对那段时光的描述,我在那样的一个充满了政治标语的时代。他发现了林语堂发现了丰子恺这样的人物,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心灵上的,其实解脱也是一种。 向往,我觉得他好像一直在通过这样的人物来描述中国的本来的可能性,有时候他会浪漫画那个过去的中国。演绎出他的老师里克曼SIM类似的一个深刻的影响,前面类似事我看在全世界范围里面最仰慕的一个。关于中国的写中国题材的作家,你可以称它为汉学家,在汉语家这个概念太窄,对他来说,他是一个。有高度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这么一个自由的灵魂,他写的那本中国的阴影。包括毛的新衣,包括那本burning forest突然把我名字了,那些他的散文。 倒是让我第1次看到一个在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的描述可以写的这么的。有穿透力,有那么的典雅,有机会我们可以这么早起来谈谈。今天我们谈的是白金明写的这本丰子恺传,然后他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采人物。实际上勾勒了整个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一个转型期。直到他1975年去世,中国滑到另一个方向,他通过他的整个的个人印记,折射出整个中国的变化。 文化的变化,通过重构这个人的生命历程。重构了另一个我们都充满向往的典雅的中国人的世界,自由的中国人的世界。这里面当然牵扯到非常多的个人内在的冲突和挣扎,而白洁明也应该是我看到的这段还是要你写的最好的一个。11吧,写的非常好,但北京名写的也非常好,而且它的材料经常更为充沛。他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还作有两部非常不同反响的纪录片,今天我们不在这里说这两部纪录片。 他们不太方便的表达,他的生活中,他也是我见过的汉语说得最好的人,他有那种。非常纯正的北京话,跟我聊天也可以用中文写文章,写得也很漂亮,他还年轻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周围那些朋友她认识。黄苗子认识丁玲,认识杨宪益,认识沈从文都是当时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他们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跟他们混在一起,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这种东西是真正的阅读,他比那些书面更容易接触到所有的。昔日这些中国文化的更本质的潇洒的,有原则的,有魅力的部分。 就是经常嘲笑我是个野蛮人,我经常觉得他查的对的,我的确是个野蛮人,像我们这几代中国人都像野蛮人,最近看到丰子恺那种。用淡淡的几句话的时候,你觉得他像我现在除了玩 ,手机好像都不太会玩什么东西。然后他这本书写的很漂亮,翻译的也不是那么差,尽管他跟我说的,觉得翻译的不是那么满意。如果你对风水感兴趣,或者对整个的20世纪中国文化的转变感兴趣的话,我都推荐各位去读一读这本艺术的逃难。他还提到杨宪益那位可以把离骚翻译成英文的大翻译家,他跟他太太。 戴乃迭两个人分了100多本中国的典籍翻成英文,我记得很多年前应该是。10年前了吧,那时候阳新一些人还没有去世,我去后海看他有几个同事,他一直借着抽烟。还特别可爱说他想抽35.35太贵了,现在抽不起,他是个大烟鬼,特别能抽烟。他是个阔少出身的他父亲,应该是应该是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一个行长,家里是很有钱的。然后和年轻时候跟自己的家庭女教师英文教师谈恋爱,要被家里送到国外去读书去了,应该是牛筋吧。 还有他的英文,好的真是太了不得了,他的个性是那么的淡然潇洒的谈他的,而是各种经历。对什么都非常淡然处之,然后这本书也提到那个香港的贝尼也说一个好朋友。我想编一份我非常尊敬的知识分子杂志,但这杂志已经看了很多年了。总之在读这本书,尤其是这个序言的时候,勾起了好多回忆,你也激发出很多想象了。对那个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转变中出现的几代两三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向往吗
? 这种野蛮人对文明的向往。视角是来自这位作者,白洁敏,你是我的好朋友,他对丰子恺的评价他说。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20世纪变化无常的政治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当许多人在艺术创作与政治活动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时,他没有完全被现实击溃,也不为历史所出卖。非常喜欢本杰明。 你叫老白吗?对于丰子恺这段描述,我想一直到我这一代知识分子,可能我们始终面临这样的一个困境。怎么样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中保持某种个人自由即是创作自由也是内心的自由,非常难做到。丰子恺可能是一个少见的李白。这本书的故事至少从一开始与其他故事历史的结束有关,1975年9月。丰子恺去世,这一年是自1966年开始并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的前一年。 这期间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和作家全都销声匿迹,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成为20世纪中国史讲述的主要内容,新世纪开始后无数的个人历史,才有了新的起点。虽然丰子恺没有活到看见美大领袖去世及其主导时代的结束,但他个人隐秘的艺术创作生涯。其实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不久,1979年改革开放后,丰子恺取得了巨大的公众声望。 这种声望倒是他在晚年不曾拥有,这本书想讲述的是一个独特生命的历程。并试图探讨这个生命故事所折射的20世纪中国历史,这本传记围绕艺术家个人的经历。也取材于其他书籍论文等出版物,这当中有的是找来复印的,有的是借来的。有的是从故纸堆里重新发掘出来的,这样一本涉及文化和文学的传记,其写作本身。也是做这个人的文化阅读和经历的一种记录,我第1次接触到本书所记载的世界。 还是少年时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我读到母亲所藏的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而当我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夜来到中国时。才发现这位典型的中国人据美期间撰写了充满东方色彩的大众读物,在中国大陆居然难以觅见。丰子恺去世前夕,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卡塔尔亚洲杯,网球在线直播,今日nba战况,安徽经济生活频道在线,五星体育 节目表,上斜杠铃卧推,瑞士女排精英赛,户外品牌狼爪。从前我从澳大利亚的大学毕业。在大学中我学习了梵文和中文,并于1974年作为交换生去北京学习,和复旦的同窗一样。我学习的是充满革命样板的文章和鲁迅作品的文化大革命版中国文学史。 并因此得以窥见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隐秘之处,那时我们的学习内容包括批林批孔。反对资产阶级法权,以及从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引申出对投降主义的狂热批判。当我开始认真阅读中国大陆的出版物时,我带着消遣和迷恋的心态逐渐养成了某些嗜好。掌握一些需要很长时间修炼才能明白的奥秘。例如每天早晨报纸送到后,我要做的第1件事就是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以粗黑字体印在报纸头版右上角的框里,季报演出这个本应刊登天气预报的位置登载的。宏大说辞很可能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国家道路指明方向。一位中国同学教会了我解读人民日报和毛主席语录的微妙技巧,这位同学曾当过红卫兵。我先后当过干部,后来被推荐到大学学习,作为那一代人中的精英分子。学会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准确领悟毛主席庄严的最高指示,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问。 而是保全政治生命和求得心灵安宁的必备技巧,很快我也学会了从报纸文字的字号出题。别提,从放松到魏碑的字体,横排竖排标题的微妙。以及对经典著作含糊其词的引用中看出端倪,更重要的是我初步掌握了解读新闻照片的技能。不仅要看到修饰过的照片中有谁和没有谁,你现在能够填补空出来的位置。连上一届留下的空白,都会在心中暗自估量。 我必须学会读懂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刊载的每张新闻照片背后的含义,读出谁站在哪个位置。前后左右又是哪些人揣摩其中的等级意义?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和一个能捕捉到政治风云变幻的头脑,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就是后来的地产广告所言,位置就是一切,简短而含义深奥的最高指示,保证着国家的稳定。引导着人民的中心城市,巨大的标语牌和在出版物中不断重复的口号,令我兴趣盎然。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写在复旦大学正门一块大标语牌上的红底白字,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是提醒人们随时提高警惕,注意阶级斗争的最新动向,教育反革命分子和走资派做殊死的斗争。对于一个20多岁的外国学生来说,这种经历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令人陶醉。刚和我年龄相仿的嬉皮士们乘坐飞机到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在异国情调中醉生梦死之时。我们这些在中国的西方学生,其实也在进行一场政治文化的旅行,虽然我们相信自己看到。 听到的一切会改变世界革命的进程,但是生活的现实却猛烈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每天早晨。就是稀饭和腌菜听到的英语和小道消息,吸引着我这种外来的好奇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该传言与他们的政治生命和个人前途关系重大。阅读每天的新闻报纸也逐渐变得令人丧气和沉闷,将近20年后。我才有机会读到丰子恺在1974年到1975年和他儿子的通信,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期。 也正是我在上海读书那段时间,直接通信收入于1992年出版的7卷本丰子恺文集的最后一卷。显示出了丰子恺小心翼翼的跟随着当时出版物所反映出的种种政治风潮变化,对政治风向的观察。幼儿园是一项有趣的任务,但对于丰子恺那样的人却与她和亲人们的命运休戚相关。实际上,除了报眼位置的最高指示,所有的文章和新闻中都充斥着粗黑字体的毛泽东语录。无论是长篇理论说教,还是生铁产量分析,处处都要用马列斯毛语录来装点门面。 甚至在课堂上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文章时,老师要制定我们援引马列经典著作。这种情况很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的后续的状况,无论在冗长的序言里。滔滔不绝的致谢里,人们都要成瘾,本雅明赫米巴巴获得利达。仿佛这样的引经据典才能证明跟得上潮流,而我在中国学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却是在脚注中碰见的。54时期关于文化的大辩论,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盛况。 得意之争,革命派与反对派的论战,更不用说派新感觉派浪漫派的作品等等。我这些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出版物中,只能从官方审定的鲁迅文集的注释里略窥一斑。鲁迅是被中国共产党神话的文化万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书籍被禁被烧。图书馆关闭大门,作家纷纷噤声,鲁迅是唯一被保留在大中学教材中的作家。正是在上海出版的鲁迅著作的注释中,我找到了丰子恺和很多与他有交集的作家。 例如林语堂和周作人,他们的作品和观点将在本书下面的章节中重点讨论。一方是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鼓吹者,另一方是反动阵营的文人,而上述作家都处于两者之间。30年代鲁迅曾撰文严厉批评他们的散文。对标榜在左右阵营之间保留一个文化空间的第3种人提出指责,所有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正在战斗的时代,
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要做给予将来的作品。 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他离不开,焦躁着,然而并非因为有人摇了摇头。使他不敢拔了的缘故,政治斗国家队比赛直播,平板哑铃卧推,国际田联黄金联赛,斯诺克世界公开赛,凯文乐福篮球鞋,杭州少儿频道,足坛108将,挑战者600怎么样。争的方向猛烈而难以琢磨,鲁迅犀利的文笔。不能勾起我的兴趣,我从教室之外的生活获益最多也就不足为奇了,1975年夏天。丰子恺去世前不久,我们被送往上海郊区的嘉定县农村,开门办学,向贫下中农学习。 水稻种植和灌溉,笨手笨脚的,我们空有热情只会给农村添乱。不用仰仗当地农民的好心帮助,除了可以给贫瘠单调的农村生活增加一点笑料。满足政治需求和城里人的好奇心外
,我们在农村实在毫无用处。这就是乡亲们大无畏的革命信念获得的可怜回报,无论在上海市区还是乡下。文化大革命笼罩下的一切使我无法想象被其忽略了,个人与集体的历史即将迈向重生。 经历过1949年以前的繁盛,70年代的上海只剩下可怜的遗迹,生活在这里。我不能设想20年以后,上海会逐渐重新焕发出它在20世纪上半叶曾具有的那种活力。那年夏天和他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根本不知道丰子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去了东北。在辽宁省沈阳继续我的学业,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内幕和恐怖逐渐得到揭示。我终于结束了在内地的学习生活,来到中国香港,开始我的工作历程。